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党外干部

本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巡礼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15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优势。本市发挥统一战线政治优势、资源优势、联系广泛优势,在全市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一大批具有较强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党外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在全市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出台前,市委都及时向党外人士通报情况,协商于决策之前,在政治参与中加强引导。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小范围谈心会15次,就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等,广泛征求和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本市建立了一支135人的市级特约监督员队伍,全市参加聘请特约人员的单位有市监察局、市工商局等11家。全市16个区县共有334个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聘请了2600余名各类特约工作人员。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直接参与各种监督活动,丰富监督形式,采取信访接待、参与办案、行风评议、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在推进政府勤政廉政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特别是针对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广泛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建言献策成果。仅各民主党派方面,五年来开展专题调研达540项,提出意见建议1250余条,得到市领导批示300余件。(下转第三版)

就像民进北京市委针对业主委员会筹建问题,提出的《关于加快首都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提案》,被有关部门采纳,并直接推动了《北京市住宅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试行)》的出台,许多调研成果、建议已转化为实际成果,并被大量采纳进首都“十二五”规划,成功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凝心聚力、同心奋进,始终是本市党外代表人士行动的旗帜。“同心·共促首都科学发展”折子工程是近年首都统战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众多党外代表人士不仅热情参与到折子工程的制定和实施中,还积极争取科技部、国务院侨办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了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北京:如中国恒天集团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世界华商中心区”和“亚洲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成功落地等。以“首都统一战线北京发展论坛”、“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投资推介会”和“北京海外论坛暨经济项目推介会”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广大党外代表人士积极推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来京考察,密切与国家部委和大型国企等中央单位的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支持“光彩惠农行动”;港澳台和海外朋友踊跃投身“桑梓心、北京情,三个一行动”……

  强化培养锻炼,不拘一格选材。在积极推动党外代表人士拓展职能、发挥作用的同时,中共北京市委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为首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力量支持。

  健全工作机制,是人才培养工作坚实的制度保障。北京市统一战线培训教材体系、《北京2007-2013年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和《2008-2012年北京市统一战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涉及六个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北京市党外代表人士信息管理系统,共同构建了以“两个规划为先导,两套体系为基础,一个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北京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为实现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党外人才辈出搭建平台:2007年,无党派人士黄艳被任命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2009年,致公党成员闫傲霜出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民革成员工红出任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台盟成员苏辉出任市统计局局长……此外,近期,无党派人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稻葵教授被任命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成为国家重大决策的智囊团成员;去年,民主党派成员中有4人被评为两院院士,使北京市民主党派成员院士达到59名;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发现,不仅越来越多的优秀党外干部正在走向重要领导岗位,在就职领域方面,党外干部也从以往主要集中在教科文卫等部门,逐步向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监督等领域扩展。

  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四个关键环节。本市在紧紧抓住这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完善机制,探索规律,创新出“三项坚持”,实现了组织优势与统战优势的有效互补,发现、培养、选拔工作的高度结合:坚持挂职为先,去年,安排9位高层次党外人才到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属国有企业重要岗位挂职。9人中,3位院士、6位长江学者,均为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引起社会关注。事实上,近两年已经有100多名中央单位优秀党外人士来京挂职,规模之大在本市尚属首次。坚持选拔为重,把党外干部列入全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范围,明确具体职位,公开选拔条件,使一批党外干部走上了局处级领导岗位。2006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了4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任用党外干部88人,其中,局级干部29人,处级干部59人。坚持使用为本,把实职安排纳入实践锻炼范畴,目前,全市处级以上党外干部2929人,其中区县局级专职党外干部150多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职4人。“三项坚持”打破了党外人士“壁上观”的传统,让更多优秀的党外人士在实职岗位上接受磨砺,为首都科学发展发光发热。

  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加大选拔任用力度的同时,本市还积极探索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通过举办“首都统一战线大讲堂”、创办“网上社院”、开展异地“交互式培训”等途径,建立教育引导机制,教育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推动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

  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切实搞好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文件,成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意见》同样为进一步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更为本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注入一剂强心针。群情高涨、斗志昂扬,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首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呈现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王砚文   201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