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以“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为主题,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中心,组建民间投资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的活力。首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非公有制企业在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就业、推动科技进步、扶危济困、改善民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民营企业家的梦。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胸怀和抱负,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以智慧和行动诠释了个人梦、企业梦和“中国梦”。在此,我们选编了首都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关于“中国梦”的精彩演讲,以飨读者。
“中国梦”,始于足下
北京市保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明德
36年前,在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感召下,我怀揣国家振兴、民族富强的“中国梦”努力学习,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又激起我心中创业的梦想,我渴望参与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中去,为更多的人谋发展、谋福利,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中国梦”。
于是我放弃了安稳的工作,踏上了创业征途,追求实业报国之梦。起初,经商与“中国梦”的关系在我的思想中也比较模糊,因为一般大家都认为经商是为了自身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好像有冲突。但后来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1995年初,我偶然接触到一个困难企业,他们产品没销路,工资发不出,濒临破产。厂领导想找一位合作伙伴挽救危局,可谈了很多投资方,都无人接手。当对方跟我接触后,我本能提出,要救活企业,必须先安置好企业的500多名员工,让他们有工资,有房住,有事做。这样做其实我很为难,因为很可能我自己的公司颗粒无收。但在厂领导和全体员工的盛情邀请与全力配合下,我们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该项目的合作,最后既解决了厂里困难,我们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只有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谋利益,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社会的帮助,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了这一启发,后来我们把获得的利益重点用于高新技术投入、文化建设投入和更多地投向公益事业,自身的发展也更加顺风顺水。回首创业路上这2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虽偶有崎岖坎坷,但心中那为更多人谋福利,谋发展的梦想之光把个人发展之梦与国家、社会富强之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照耀着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奋力前行。我的“中国梦”,始于足下。
因为有梦,坚持上路
北京蓝地一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肖文玖
梦想,是生活的动力,梦想,是前进的方向。
我的梦是从这里开始的。小时候我们把火柴叫做洋火,钉子叫洋钉;家里有台收音机,那个时候叫话匣子,是个叫不上来名字的日本品牌;父亲当时有一件很珍贵的大衣,是德国的牌子;母亲有一款非常漂亮的手表是日本产的……在我幼小的脑海中总会充满类似的问题,为什么都是洋牌子?为什么洋物件都是好的呢?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想,泱泱大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好品牌?
也许,这就是我事业梦想的萌芽。长大以后从历史中读到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八国联军入侵……这些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屈辱使得年仅十几岁的我义愤填膺,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和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只会影响我们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使我们慢慢落后于世界。这段屈辱史使我更加坚定了儿时的梦想——长大以后要做中国自己的品牌,使之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年轻的我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终于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市场与舞台。虽然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练与摔打,但是我无时无刻不告诫自己,一定要将自己儿时的梦想变为现实。1986年,我毅然告别了国家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投身于改革开放浪潮中,开始了自己的品牌梦想。1989年,依靠东拼西凑的3000元启动资金,蓝地服装设计公司成立。两年间,公司飞速发展。但追求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市场的动荡,竞争的增强,合作伙伴由于管理思路与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使得蓝地的市场业务受到重创,公司再次回到了起步的原点。
梦想是否还要继续?自主品牌还要不要做?回到原点的我同样的站在了蓝地发展的分岔路口。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放下了所有沉重的思想包袱,我决定放手一搏。因为有梦,所以坚持上路,吸收了失败经验的我们,在此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迅猛发展。
蓝地的发展承载着我梦想的飞跃,这种梦想始终建立在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之上,机会是与拼搏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只有不动摇、不懈怠,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筑梦“中复” 别样人生
北京中复电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邰武淳
中复电讯的第一家门店在安定门桥的西南角,每次路过这里,我总会想起当年和员工们在这个原来小小的门店里造出一道“电话机长城”轰动京城的情景。现在,中复电讯有100多个分店遍布京城的繁华商业地段,成为北京最大的手机零售企业。“下海”22年,蓦然回首,不禁感叹,我当初梦想成为一名技术管理者,谁知阴差阳错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纷呈的征程。
1978年,20岁的我考上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梦想着成为一名报效国家的技术管理者。为了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后来我还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然而,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我不得不中断学业,从理想中的技术管理者转为现实中的教书先生。为了生计,我去了年轻人眼中的“淘金圣地”中关村。1991年,我从组装PC机开始走上经商之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1993年,公司正式命名为“中复电讯”,主营业务定位为通讯器材销售,二十年不曾动摇和改变。
1992年,我孤注一掷拿出全部家底,从程控交换机的销售中赚取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此后,从固定电话到“大哥大”,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通讯器材领域每向前一步,我都力求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记得数字移动电话刚面市时,一台售价高达一万多元,堪称“暴利”,但我没有被高利润冲昏头脑,打出了7912.5元的售价,在业界惊起千层浪。很快我们的数字移动电话月销售量就达到了1.5万部。这批消费者中有很多至今还是中复电讯的忠实顾客,很令我自豪和欣慰。
如今的中复电讯,早已不是我个人追逐财富名利的舞台,而是2000多名员工共同追逐梦想的舞台。如何让企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吸纳更多社会就业,让员工不断增加收入,提高个人素质,在民营企业也能争取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这些是我现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目标。
我曾在一首小诗中这样写道:“中复是一个梦,一个世代相传的梦……中复,中华复兴,中复,民族昌盛!”为了这个“中复梦”,我和我的员工努力了22年。今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令我深感振奋。未来的路,中复人要把“中复梦”融汇到“中国梦”之中,全力以赴继续前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如果所有国人的美好梦想都能够实现,“中国梦”也必将实现。
为别人点燃一盏灯
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青
1992年初,我投资24.6万元成立了“北京市叶氏服装服饰设计社”,员工只有7名。经过21年的发展,今天叶氏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以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文化性服务业为主要架构的综合性经济实体,资产总额超过20亿元。
回想21年来的发展,我觉得企业要有一个魂。作为民营企业的叶氏集团,这个魂就是要有一个“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精神,就是富裕不忘国家,不忘群众,不忘员工。我深知,没有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没有叶氏集团的今天。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样,要知道报恩,要饮水思源。
1993年,也就是叶氏集团刚刚成立的第二年。我向几个同事提出向北京儿童福利院捐款,大家都很吃惊:“我们的腰包也只是刚刚鼓起了一点点,为什么就去捐助别人?”我没说什么,开车拉着几个同事到了福利院。领着大家转了一圈以后,我面对几个孩子,对大家说:“这个孩子眼睛不好,或许几百元钱就可以使他重见光明;那个孩子因为豁唇被父母遗弃,或许几百元钱就可以让他面目一新走向社会……几百元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几百元钱对我们算得了什么呢?”
听了我的话,大家争先恐后从兜里往外掏钱,凑了两万多元。这就是叶氏集团第一次向社会捐款,从此,我们“一发不可收拾”。21年来,我们向社会各种捐款达3000多万元。
除了捐款,叶氏集团始终坚持富裕不忘员工。我喜欢与员工朋友相待,平常和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拉家常。每逢年三十晚上,集团及部门领导都会来到公司,和员工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共度春节。我把员工的困难当做自己朋友的困难,当得知有员工因为父亲做手术没钱而发愁时,我马上通知会计给他送去两万元,感动得他眼泪都流了下来。集团还坚持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每年按照10%增长比例给员工涨工资。
现在,“为别人点燃一盏灯”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的精神,化成了员工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把帮助别人看成是很快乐的事情。而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我也要继续发扬“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精神,努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的中国“智”造梦
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裁 王幼君
1993年,我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欧洲智能卡发展的报道,介绍说智能卡从发明以来,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其所提供的智能卡产品和终端机具,以及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一直被欧洲企业所垄断,并断言“智能卡行业只能存在于欧洲”。
看完这篇文章,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科技难道连个芯片卡都无法制作吗?中国人就不能使用自己的智能卡吗?中国的通信、金融、个人等重要信息如果保存在外国人的芯片中,一旦出现国家纷争等不和谐因素,中国的命运就将直接掌握在别国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决心做一家中国自己的智能卡企业,将包含中国人智慧的卡片也卖到欧洲乃至世界的各个地方去。
在缺资金、缺技术的困难条件下,1994年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诞生了,我们决定直接进入智能卡操作系统及应用的信息安全领域,以高附加值、差异化、创新的中国“智”造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1996年,握奇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卡操作系统——TimeCOS。1999年,握奇发明的“基于卡表分离的公共事业预付费方式和ESAM技术”在北京供电系统得以成功应用。2002年,握奇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向印度马德亚普拉德什邦的驾照和牌照登记簿智能卡项目提供上百万张SIM卡。2009年,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开始正式发行由握奇公司提供的新版Live Fresh Visa铂金信用卡。它也是全球第一张将银行卡功能和交通一卡通功能融合起来的双界面CPU卡。
时至今日,握奇已经成为拥有1600多名国内外员工,营业收入超15亿人民币,分公司和办事机构遍布法国、美国、巴西、新加坡等全球20多个国家,产品行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高科技公司,是亚太地区智能卡的龙头企业,在世界智能卡行业中名列第四名。在威尼斯水城、夏威夷海滨、在泰国居民的电表里、在尼日利亚的手机中,握奇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的产品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看到中国“智”造产品技术的先进性,那些欧洲智能卡企业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公开承认中国的智能卡技术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
回首握奇近二十年的创业发展之路,虽包含艰辛与坎坷,但我的中国“智”造的梦想始终不曾磨灭,我坚信,只要通过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一定也会早日实现。
情定蓝天启梦想 潜心笃志谱新章
北京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双
当我听到“中国梦”的阐释时,我不禁在想,我的梦该怎样来诠释?北京一号小卫星的故事,也许能更好展现我和团队的蓝天梦想:太空-卫星-高科技发展之梦。
我们这一代人,脑海里都深刻记忆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熟悉的旋律激发了我们对天文宇宙的强烈热爱与向往,也将那份蓝天梦深深地植根于内心。1992年凭借着一辆汽车、一间租用的小平房和地下室、6名员工,我创建了北京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走上了创业路。
从创立之初,蓝天梦想一直是我们的导航明灯。1993年我们在中关村企业中率先进入卫星通讯领域,1998年踏足遥感卫星应用领域,2002年承担了遥感小卫星及应用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2005年10月27日,这个拥有我们伟大首都名字的北京一号小卫星成功到达太空“上岗执勤”,为我们实现着太空-卫星-高科技之梦。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项目,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成功探索了政府支持、企业运行、商业服务的民用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的全新机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由企业自主运行的天地一体化遥感小卫星系统,形成了与国际民用航天遥感市场接轨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国际上拥有影响力,遥感小卫星应用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并成功服务于国土、生态、城市管理等重要领域,为国家重大建设和重大决策提供了空间信息支撑,同时为汶川地震等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抗灾救灾无偿提供了有力的遥感数据和信息支持。
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那句话,“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我始终认为,是植根于内心的梦想和情结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和国家体制机制创新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太空-卫星-高科技发展之梦,不仅是我和我的团队的梦想,也是遥感卫星应用领域领导、专家的梦想,是所有人的努力奋斗共同撑起了这个蓝天梦想。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将潜心笃志、开拓创新,为实现我们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梦”不能没有“文化梦“
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 安庭
作为一名中国人,特别是一名文化领域的企业家,“中国梦”于我,是“创新”、“交流”、 “合作”,用奋斗去实现企业理想,实现对社会的回馈,“中国梦”于国家,我想它更应该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艺术感召力的文化传承。
投身文化行业十几年,做了很多年演出,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怎么才能让企业在文化领域多做一些事情,让产业能得到适当的延伸。毕竟中国文化开掘潜力之丰厚,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让中国文化大踏步走出去,一直是让我最兴奋且费思量的事,我想这就是热忱、渴望,这就是梦想。
文化是流动的,有创新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在日本东京,有一个百年寿司店,店内为顾客现做寿司,但这种经营模式不能产生更大的生产能力、很难扩张。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个台湾人受到朝日啤酒生产线的启发,发明了回转寿司,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使寿司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才让寿司瞬间流传到了全世界,这就是一种饮食文化消费方式的创新。
我又联想到2007年,在一次高端艺术品沙龙上,20件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文物以及沙翁时代的艺术品,由文物专家逐一现场介绍,嘉宾们近距离鉴赏,拍照,并当场购买。主持这场沙龙的是英国一家著名的艺术品基金,它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类似活动,已经成功建立起一个高端的艺术品交流和交易平台。
那之后,我尝试将这种模式移植回国,类似集文化交流与品鉴、交易为一体的艺术品收藏沙龙国内仍少有,这是对艺术品消费模式的新型探索,也是企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上更加完善的举动。
2011年9月季丽玫女士存画品赏会终于在北京如期举办了,我们用英、法、中三种文字出版此次展览作品的画册。画册由设计到翻译,都得到一流专业人士的义助,也使画册从内容到设计、印刷,都反映了对活动的高水平要求。一位到场的美国记者肃然起敬,用热情洋溢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他所目睹的中国文化的精湛辉煌。这些细节都一直鼓舞着我,带着殊荣感依然会继续我的文化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