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概况:
东花市南里社区有居民4000余户,一万多人。少数民族311户,678人,占全社区人口比例6.8%,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其中主要是回、满、蒙古等9个民族,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1%。
社区是由原来的五个居委会拆迁后合并而成。在社区居委会组建之初,街道根据社区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情况,在社区居委会九人编制中配备了两名回族干部,为社区配备了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社区居委会居民主任。以此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民族团结氛围,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开展民族工作
(一)紧紧抓住“促进民族团结”这个核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针对我社区少数民族聚集情况,通过宣传教育、座谈会等形式,逐渐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的社区良好气氛。每逢民族节日,社区负责人到花市清真寺同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庆祝,使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春节来临之际,社区召开“社区民族工作座谈会”,邀请驻街单位的领导、社区各民族代表参加,街道领导给少数民族群众送去节日慰问礼物,社区文艺队为大家表演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
(二)两个基本点即:一是以“方便少数民族居民用餐购物、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为基本点,二是以将民族工作融入整体社区建设为基本点。把为民服务、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作为重要抓手,集合社区资源因地制宜搞好民族工作:
一是协调社区配套餐饮“有丰园”小吃店,坚持每逢节日为高龄少数民族老人送饭菜。许家增夫妇是社区双孤老,回族,无儿无女,均到古昔之年。南里社区及时制定了照顾计划,为二老安装了24小时温馨热线,老人在身体不适时,拿起电话就会自动转接到离他最近的亲属平台上,方便老人急救,受到老人欢迎,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
二是在乐家菜市场设立清真专柜,为回族群众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
三是确立每月10号为社区老人理发日。每到10号社区老年人纷纷到社区排队拿号等待理发。而有病卧床的老人则能在家享受这种服务。
三、广泛开展社区民族文体活动,共同搭起一片爱的天空
为了使广大社区民族群众能够快乐健康地生活,我们经常组织社区大型民族文体活动。比如:每年一届的新春联欢会、“五一”民族文艺汇演、庆“八一”消夏民族晚会、社区卡拉OK大赛及每年一届的社区民族运动会等。
2007年春节,我们举办了社区首届民族游园庙会。居民们热情高涨、纷纷走出家门,前来观看文艺演出、品尝老北京风味小吃。我们又特意聘请牛街清真小吃到现场,还邀请了社区内擅长书法的老人为居民现场书写春联,社区书法班及绘画班的作品也在游园会上参加了展出,并请前来参加游园会的居民当场投票评选。
四、全面落实民族政策、积极保障民族困难群众
为了全面落实《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东花市南里社区着重于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力度,切实将各项少数民族政策落到实处。社区本来就是崇文区危房改造后的新型社区,面临着新形势下搞好民族各成员之间邻里关系的一个新课题。社区通过社区党员、积极分子等建立互助联系网络,加大少数民族政策的宣传,使汉族群众自觉自愿尊重少数民族兄弟,开辟了新时期下民族团结楼门院的新局面。此外,我们对社区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成员,在安置社区就业工作上给予倾斜,仅2004年度就安置少数民族人员就业5人。
五、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机制,为社区民族工作注入新活力
东花市南里社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协会。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主任兼任协会会长。根据自愿原则,吸纳社区单位及居民个人为团体或个人会员,吸纳所有的享受低保政策人员(强制纳入)和下岗失业人员为个人会员。社区公共服务协会下设服务组、协办组、公益组,各组组长由干事担任。公共服务协会是一种新型的服务载体,其会员可通过多种方式入会,包括资金注入和提供服务等方式,让更多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加入到协会中来是将这个团体不断扩张的最有效措施。
公共服务协会自成立起就积极承担了有关的民族工作。例如社区公共服务协会协调会员单位为少数民族专设了清真专柜,解决了他们日常购物、吃早点的问题,建立了少数民族特色服务,特别是开设民族婚介,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此外,公共服务协会联合协会的单位会员博惠体检中心建立了每年一次的妇科体检及男性体检的长效为民机制,将原本90元的费用,降低到30元,深受社区民族群众的欢迎。
六、社区民族工作的展望
几年来东花市南里社区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面对成绩,我们既感到振奋,也深深地认识到要做好民族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设和增设民族团结社区氛围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如器械、图书、雕塑、民族服装等。从事民族工作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培训,民族工作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等。我们将再接再厉,做好新时期下的社区民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