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永东北社区地处石景山鲁谷大街东侧,面积0.5平方公里。有1350户居民32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64户135人,包括回族37户92人;满足24户38人;蒙古族2户4人;朝鲜族1户1人。仅占小区人口总数的4.2%。
一、坚持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
我们社区从2001年开始就将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载体,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作为平台,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
一是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每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社区党委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对宣传月的活动安排进行布置和动员,利用举办民族知识讲座、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有奖竞猜、发放《民族知识宣传手册》、版报、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及时在社区报道、推广奉献奥运的典型事迹,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民族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文化学习娱乐小组活动,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我们通过成立京剧演唱、秧歌舞蹈、时装表演等健身娱乐组,书法绘画、法律咨询、电脑培训、市民学英语等学习交流组,扶残助残、爱心帮困、治安巡逻等志愿者服务组把居民组织起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同时也使各民族的兄弟姐妹,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融入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学习型社区活动,共创平安奥运的社区建设中来。
三是通过作品展示、主题活动,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举办书法绘画、手工编织、泥塑作品展,开展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主体的文化节、邻里节、时装节活动,以“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为主题的消夏晚会、厨艺PK、社区奥运迷你运动会,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从我做起,争做奉献奥运好市民征文、演讲活动,充分展示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才艺技能,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发挥聪明才智的积极性。
四是通过评选学习小组、学习楼院,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我们积极倡导“社区为学习之地,居民为学习之人,学习为终身之伴”的理念,号召各民族居民加强学习,开展学习个人、学习家庭、学习楼门、学习小组、收藏图书状元户评比活动,营造社区温馨和谐的大环境。
二、坚持以服务为手段,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
社区党委始终坚持把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实事、办好事。
一是坚持定期走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为小区少数民族居民排忧解难。几年来社区党委一直坚持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举行少数民族群众座谈会、联谊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对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一一建立了档案,并由专干负责定期到其家中走访看望。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上门服务和民族工作信息员等各种渠道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现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47岁的回民姐妹张洪敏为了给母亲治病,维持生计,她自谋职业销售自制食品。社区党委得知此事,一方面帮助她做好食品卫生工作和督导工作,办证合法经营,一方面为其食品销售开辟绿色通道,请她参加社区举办的厨艺活动,提供展示机会,动员居民品尝和购买。如今她制作的清真食品已小有名气,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收益增加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二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将社区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群众纳入服务范畴。近几年,我们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主动上门为他们服务,通过服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通过服务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定期为流动妇女儿童进行合法权益讲座和培训,组织她们参加育龄妇女健康体检,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宣传材料,使她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怀。
三是坚持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几年来,在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我们加强民族工作,开展社区建设总投资80余万元,先后建起了民族团结图书室、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残疾人康复室、便民医疗站,盖起了
三、坚持以创新为源泉,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新思路
社区党委不断加强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学习、以平安奥运为契机,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制度建设之中,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新思路。
一是结合党员承诺主体实践活动,明确社区民族工作责任制。党委结合先进性教育、党员承诺主题实践活动,总结社区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了社区民族工作责任制。明确要求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整个社区民族工作,专干对民族工作具体抓落实。
二是建立健全民族工作的活动制度。为了保证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宣传的长期性,落实的有效性,活动的连续性,我们建立完善了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宣传制度、重大节日主体活动制度以及对宣传活动的落实考评监督等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民族纠纷协调处理机制。我们成立了社区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聘请了热心社区民族工作的积极分子30多人担任信息员负责调解纠纷,初步形成了上下责任明确、运转灵活协调的良性工作机制。几年来调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纠纷2起,维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