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字牌科技小院再升级 ——北京市委统战部构建科技帮扶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摆脱贫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按照中央、市委的部署要求,市委统战部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组织者、协调者、推动者的作用,整合统战优势、汇聚智慧力量,推出“北京科技小院”科技帮扶平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助力精准帮扶,取得良好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人民政协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众多媒体也先后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有关背景
北京市委统战部找准帮扶切口、搭建帮扶平台、提升帮扶实效,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帮扶模式。
1.帮扶的难点是什么。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面貌明显改善,但仍不同程度存在“三个脱节”的现象:一是农民与科技人员脱节,农民急需科技服务却找不到科研人员,影响增产增收;二是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以解决产业及实际生产问题为方向的科研力量欠缺,影响农业发展;三是农业发展与后备人才培养脱节,有实践技能和“三农”情怀的人才缺乏,影响产业进步。
2.统战的优势在哪里。统一战线优势在人才,目前,北京市有党外知识分子520多万人,全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丰富,涉农领域相关产业优势明显。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一校三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
3.帮扶的切入点怎么找。民盟成员、中国农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同志,九三学社成员、中国农大教授李晓林同志,经过十年实践,创建出“科技小院”精准帮扶模式,并提出在北京低收入村和对口支援地区建立“科技小院”,打造新型科技扶贫样板的建议。2018年5月17日,首家“北京科技小院”在西邵渠村建立,统一战线聚力科技帮扶项目正式启动。
二、主要做法
“北京科技小院”是由市委统战部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统筹统战资源,整合统战优势,推出的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帮扶综合平台,是科技精准帮扶新模式。
(一)“统”标准,实现推广不走样。服务模式高标准。高校师生或科研人员驻扎“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住在小院随时找得到,下到田里随时解难题,统一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为小院的服务模式,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把技术给农民,让效果真落地,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在执行统一标准的同时,科技小院也因地制宜,实施“一地一策、一村一策”。
顶层设计定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固化好的经验做法,形成《“北京科技小院”运行管理工作办法》,明确了小院建设的原则和各单位职责,规范了小院运行和管理机制。提供了资金保障,由市农业农村局将科技小院纳入全市低收入村科技帮扶项目;市委统战部及涉农高校分别拨付专项资金,共同助力小院发展。同时,突出统战特色,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把民主党派助力精准帮扶与民主监督的职责相结合,创新民主监督模式,将科技小院作为蹲点监督基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二)“统”资源,实现模式可复制。管理模式联盟化。在原来以中国农大为主,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民盟和九三学社市委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市委统战部不断汇集智慧力量,打造科技帮扶“集团军”。形成了由市委统战部牵头,中国农大、市农科院、农学院、农职院、市科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支援合作办、市科协、相关区委等单位密切配合,民盟、九三学社市委积极参与的管理模式,成立“10+2”管理联盟,有效实现“小院共建、工作共商、活动共办、成果共享”。
工作模式订单化。根据各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各涉农高校专业优势,在实践中摸索出“各区点单,统战部派单,科研院校接单,联盟单位协同配合”的推广模式。在聚焦低收入村的同时,面向周边村庄,设立“流动哨”,将科技帮扶由点到面拓展,充分发挥科技小院辐射带动作用。
(三)“统”人才,实现发展可持续。院士扛旗,专家组团。市委统战部不断汇集科技人才,以张福锁院士团队为主导,“一校三院”各学科专家交叉合作,整合相关院校的专家工作站、综合试验站、老教授协会以及市科协等专家资源,打出“组合拳”,形成集团作战模式,为小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硕博接力,薪火相传。中国农大设立“北京科技小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项,组建跨学科交叉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每年拿出20个专项研究生名额,保障每个小院都有驻村研究生,以博士带硕士、老生带新生的模式,形成源源不断的驻村工作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
科技农民,立地顶天。小院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高度重视技术培训,又积极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为每个村至少培养一名“永久牌”科技农民,让科技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这些农民,既接地气,又懂科技和产业,实现了“立地顶天”,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四)“统”平台,实现效益再拓展。科技扶贫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小院聚焦科技帮扶,在采用授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等多种方式普及农业技术知识,添加农村科技元素,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同时,还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统”字牌。通过设计农产品包装,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与网络平台、社区超市的对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溢出效应初显。科技小院由科技助农向科技文化、乡村环境治理和精神明文建设等领域拓展,实现了精准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结合。如小院关爱农村留守群体,开设支教班,举办节日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入农村基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队伍,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参与村庄交通卡口服务工作等。
三、工作成效
“北京科技小院”建立以来,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加快小院建设,形成“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帮扶格局,带动更多农民受益。
(一)小院里做出大品牌,实现经验可推广。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截至目前,已相继在京郊10个区复制推广54家科技小院,辐射带动周边235个村,其中包括低收入村63个,辐射低收入户1900多户,解决200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1万余人次。
科技小院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致富模式。如在门头沟白虎头科技小院,市农科院8个部门专家组团帮扶,打造“百枣园”,推动林果经济发展,2019年底,白虎头村提前实现了全员“脱低摘帽”,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在延庆黄土梁村科技小院,北京农学院大力推广香草产业,辐射全乡9个村,2020年全乡参与香草产业的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在房山周庄村科技小院,北京农职院开展食用菊种植,带动村内十余户困难家庭开办“菊花宴”特色餐饮,2020年创收76万元,户均增收5万余元。
(二)小院里写出大文章,实现内涵可拓展。如平谷北寨村科技小院,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户红杏滞销,科技小院协助村民开展网络销售,对接5家电商平台,发货3.4万箱,成功解决销售问题。另外,小院还帮助农村进行网络化信息管理,打造智慧乡村典范。如大兴小黑垡科技小院协助村里建设网络化管理系统,设立“电子围栏”,提高农村信息化管理水平。
科技小院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中溢出效应初显,如密云西邵渠村科技小院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开展集中培训,入户培训800余人,发放宣传单页600余份;设计堆肥处理设备,将生活垃圾集中资源化处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门头沟黄安坨村科技小院建立绿色无公害植保体系,农药施用量减少40%,在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幅降低种植成本。
(三)小院里育出大人才,实现效果可持续。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立足农村这片广阔的舞台,发挥专长,服务农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两年来,北京科技小院已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国际高水平期刊英文SCI论文4篇。同时,大力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让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理解“三农”艰辛,培养“三农”情怀,坚定了服务“三农”的信心。小院发起者、民盟成员张福锁院士经我部推荐,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北京榜样”2020年7月月榜人物。2019年10月1日,29位服务“北京科技小院”的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受我部邀请登上观礼台,观看国庆阅兵,见证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