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党外知识分子

无党派高知“锦囊”直通市领导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3-12-04

"日本东京的人口已达3000多万,比北京还多,但交通状况比北京好,一个关键原因是市郊铁路比较发达,支撑了城市运转”、“城市快速发展使北京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但地下建设还没有跟上城市地上建设的步伐”、“北京定位是世界城市,为此,应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尤其要创新郊区城市化模式,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城和小城镇,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游客中,散客很多,政府应推动演艺和旅游行业绑定,吸引散客”……10月18日,多位来自交通、规划、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无党派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涉及首都城市运行管理和社会关心的众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将各行各业的精英集中在一起,谈问题要害,议破解之策。这不是高校的学术论坛,也不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小组讨论,而是一个无党派人士议政建言的新平台和联系交流的新渠道。今年5月,市委统战部在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中成立了四个建言献策小组,并根据市委提出的围绕首都发展中需要党外人士帮助解决的11个研究课题,在广泛征求无党派人士意见基础上确定了6个研究课题,领域涉及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发挥、治理交通拥堵、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适合首都定位的城市化、社会建设和管理以及税收体制改革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报送市委,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的参考。

据了解,小组首批成员汇集了30多位无党派代表人士,涉及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是市委统战部联系的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市政协无党派界别组的无党派人士和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部分理事为核心。小组的负责人并非相关单位的无党派领导干部,而是各个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国家文化发展问题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小牧负责“文化研究”、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负责交通研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负责城市管理研究,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柴强负责首都城市定位研究,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鲁哈达负责社会建设管理研究,中央财大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负责税制改革研究。小组组成的结构也很有特色,有的小组中组员均来自这个领域的相关行业,如在研究治堵问题时,小组组员有交通台主持人、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有的小组组员则来自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各个领域,如在研究首都定位问题时,小组组员有医院医生、农林教授、市政研究人员等。有的小组组员个人研究领域综合性强,则参加了多个小组,如连玉明既是研究“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小组的组长,也是研究“首都定位城市化问题”小组的组员。

此外,为了给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建言献策小组特邀了市规划委、市住建委、财政局、文化局、广电局、北京铁路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参与研究。

 

截至目前,小组成员有14条建议被《北京统战信息》采用并上报市领导、中央统战部领导参阅。其中,“治理交通拥堵问题”课题组针对北京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提出的包括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建设潮汐车道、停车综合整治等建议,已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

 

团队: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

 作为一位从事专业研究的大学教授,李小牧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常常是一蹴而就。而面对“充分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问题”这个题目,以他为组长的建言献策小组却要花上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精雕细琢。

一个题目从确定到完成,每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的商议沟通。平时,组员们通过网络联系反复切磋,遇到思想中的闪光点还要通电话、开小组会。执笔人完成报告初稿后,每位组员都要反复传阅、提出意见建议,再由组长负责吸纳修改。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十分慎重、精细。”李小牧说。

 组成小组后,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就形成了一个团队。对于这个团队,李小牧坦言,大家身处不同的岗位,有的是政府公务员、有的是学者、有的是媒体人、有的是企业家,岗位属性决定了研究问题的视角。把不同岗位的优势集中到一起,研究的维度、层次和深度就能明显提升。

这就是把“众思”化为“大智”,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北京是首都,无党派人士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显著优势,但是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单位,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协调,建言献策往往局限于个人或少数人,议政建言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个人水平,群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同时,课题研究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和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的问题,往往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需要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也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相互启发借鉴。个人研究“单兵作战”受学科视角、研究资源等多种因素限制,很容易出现零敲碎打现象。成立小组,无党派人士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选择题目,又可以在不同工作领域的思维碰撞中找到创新点,这就形成了“集团作战”的整体优势。

 

命题:

从“自主选题”到“市委命题”

“现行票价体系过于单一,很多公交线路无论出行距离长短,均采用统一票价,为公交资源的公平分配带来问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带领的研究小组对治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加快发展市郊铁路、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理顺公交票制票价、加快停车立法等建议。

“交通问题如今已经不是修几条路,建几座桥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既然是社会化的问题,就应该听听不同层面的声音。”作为典型的专家型无党派人士,郭继孚的日常工作和专业研究都处于本行业和本领域的前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建言献策,他有经验。但作为一线的研究者,他总有这样的思考:“自己的研究和建议,究竟是不是政府工作最需要的?是不是与市民生活最相关的?自己讲的‘行话’,接不接地气,老百姓能不能听得懂?”在他看来,在交通这样的专业领域里,没有学者愿意让自己的研究与现实生活脱节。

建言献策小组按“问题”来划分小组。在确定选题之前,市委统战部将市委提出的首都发展中需要党外人士帮助解决的11个研究课题,列出单子发放给相应的无党派人士,让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点先进行选择,根据大家意见的集中程度最终确定选题,“自主选题”与“市委命题”就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选题“市委关心、社会关注、无党派人士研究有优势”。郭继孚说,“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选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社会的诉求,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同时又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所超越,作出更为理性的判断。”

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议政建言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把握要领。将“自主选题”与“市委命题”相结合,有利于把握参政议政的方向,让无党派人士更好地找准建言献策的切入点,促进发展的对接点和推动改革的着力点。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成果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前瞻性。

有“命题”就有“答题”。据了解,为保证对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有反馈,研究小组提交的成果,汇总至联络办公室后,将通过信息、专报或直接呈递等多种方式,反映给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意见建议的处理情况,联络小组办公室也将反馈到小组或组员个人,并对反馈意见作出详细说明。

 

成果:

从“单一运用”到“多元转化”

“单线联系”,李小牧用这个词形容建言献策小组之前自己的参政议政方式。“原先,我们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渠道还是相对单一的,局限于被邀请到一些部门去作报告,或是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某些会上发言。有了建言献策小组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形成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市委统战部这个渠道,可以上达各个相应的部门,这就形成了一个参政议政的有效机制。”

据了解,建言献策小组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将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市级协商会、座谈会,以及市政协提案、大会发言的基础材料。此外,这些成果还将被汇编成集体和个人优秀研究成果集,进行评比表彰。

除了“书面”运用这一硬成果外,发现人才也是成果转化的重要方面,早在建立建言献策小组之初,市委统战部就提出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总目标。据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言献策小组既有研究和活动,也有开展研究和活动的策划、组织,是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新载体。如何选准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建议,对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很有裨益;开展活动策划、组织推进,对于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很有帮助;在集体研究、联合攻关过程中,发挥无党派人士引领作用,能提高政策研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而评选表彰机制的建立,是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举荐人才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在最终成果形成之前,李小牧还将带领小组成员们走访相应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由于研究成果运用面广,并有可能直接影响决策,我们必须严格把关。这些选题是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载体,如果华而不实,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李小牧说。

 

相关新闻

 搭台阶培养举荐党外人才

 向政府推荐无党派人才,是北京知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据了解,市委统战部在推荐党外领导干部和在安排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委员时,优先考虑知联会中的优秀成员。

北京知联会成立以来,推荐的8位理事被中央统战部聘为信息联络员,部分理事被中央统战部列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部分理事担任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特约监察员。2010年以来,本市安排了129名高素质党外人才挂职锻炼,其中近一半是无党派人士。

据介绍,本市通过知联会这个平台,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新一代优秀无党派代表人士,有些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知联会一届常务理事中1位同志当选为党派中央副主席,知联会一届常务理事中有5位同志担任了正局级领导职务。

 

建平台定期为党外高知讲解市情

无党派人士为首都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前提是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了然于胸。为了帮助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市情,市委统战部从2010年起,建立了北京知联会“市情讲堂”制度,作为知联会理事和无党派人士交流学习、了解市情、沟通信息、参政议政的载体。

 据了解,“市情讲堂”重点讲解首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内容。讲堂由北京知联会理事和党外知识分子中的有关专家学者主讲,每2至3个月举办1次。举办期间,还特别邀请市发改委等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到“市情讲堂”作专题报告。

 

知联会进入区县高校楼宇

叶青大厦是非公企业密集的商务楼宇,聚集了一大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去年,大厦在组织为“7·21”特大自然灾害捐款活动时,参与者不仅有党支部、民建、侨联的代表,知联会的身影也引起了大家的注目。

商务楼宇是非公企业的主要集中点,是人才、资源、信息的主要集散地,被称为“竖起来的社区”。本市探索在商务楼宇工作站这个载体之上,建立了党建、工青妇和社会服务“五站合一”的商务楼宇党建模式,推进商务楼宇党建标准化建设。如今,知联会作为一个新成员,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将知联会扩展到党外知识分子密集的区域,是本市开展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区县、高校和楼宇的知联会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东城、西城、朝阳、海淀、房山、平谷、密云、延庆等8个区县,中央财经大学和叶青大厦都已经成立了知联会。预计到2015年底,各区县都将成立知联会,形成全市性的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区县在建设知联会的过程中,还不断探索知联会功能的延展。除了团结无党派人士,搭建建言献策平台之外,服务社会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东城知联会的医务界、法律界、文化界、教育界的20余位专家理事就走进朝阳门街道为200余人次的居民开展免费咨询服务,西城区多次组织理事赴郊区义诊,围绕社会所需参与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了理事们的专业才干,又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名词解释

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具有无党派身份。这是无党派人士的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即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无党无派身份,就是无党派人士;二是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无党派人士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政治性,在所联系群众中要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三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具体地说,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四是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知联会

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简称“北京知联会”)是以党外知识分子中无党派人士为主体,具有统战性、联谊性的社会团体,是党委联系无党派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无党派人士之家。北京知联会自2006年4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学习教育、培养人才、建言献策、服务社会、联谊交友”的方针,带领无党派人士在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11月15日举行换届大会,会长由无党派人士、市政协副主席唐晓青同志担任,现有183名理事。从结构上看,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占理事的4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理事的91.5%。硕、博学历占理事的73.2%。具有留学背景的37人,占理事的22.6%。

理事涉及中央在京单位、北京市属单位;既有从事社会科学的,也有从事自然科学的;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生态环保和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其中高校50人、科研院所23人、文化领域17人、医疗卫生领域16人。目前,知联会内部成立了文化艺术组、教育科技组、社会法律组、城建环保组、工商经济组、医疗卫生组等6个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