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民族宗教

鄂温克族

发布时间:2008-10-09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现有人口2.6万。鄂温克族分布较广,主要聚集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在呼盟的其他六个旗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也有分布。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旗 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中的人”。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后统称鄂温克族。

由于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人生产、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 农业,还有的从事狩猎。

 

    生活在额尔古纳左旗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长期以来以狩猎为生,在没有定居之前,他们 终年追随着野兽的足迹,赶着驯鹿,游荡在原始森林中。他们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luó〗)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麂 (jǐ):一种小型的麂。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 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 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任意 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驯鹿是鄂温克族人狩猎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他们饲养驯鹿已有很长的历史,他们称驯鹿为“鄂伦”。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因为长像奇特,俗称“四不象”。驯鹿全身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族主要经济来源。由于驯鹿给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所以被称为“森林之”,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护。

 

    鄂温克族的服饰也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兽皮、兽毛制成,特别是冬天的服装,更选择皮厚毛长的兽皮作原料。他们的帽子尤具特色,男人的帽子为圆锥形,顶尖有红缨穗,用蓝布做帽里,女人的头饰是一黑布做的套筒,上面缀有银质的链子;妇女都戴耳环、戒指、手镯等。   鄂温克族人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长辈和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威望。

 

    鄂温克族人极其好客,认为家里来客人是喜事,无论认识与否,他们都把来者视为贵客,总是拿出最好的东西款待客人。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 。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 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每年5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流传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当中。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 好友,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舞蹈--天鹅舞。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选自北京的民族与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