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营民族乡的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两个居民小区,西边是民族家园,居民多为回族;东边是连心家园,居民多为汉族。两个小区之所以这样取名,意为民族连心。隔着车水马龙的街道,两个小区相守相望,相依相伴,仿佛两枝盛开的并蒂莲,这是象征着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花。
和谐之花,美在团结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常营民族乡经历了时代变迁与战火洗礼,几百年的沧桑变故见证了各民族聚居相亲相融的历史。
位于朝阳区东部的常营乡,辖区总面积9.3平方公里,半数人口为回族,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回族乡”,在这里汉族倒变成了“少数民族”。多年来,各民族人民群众虽然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彼此都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有的生活在同一栋居民楼内,他们把民族团结视同生命,十分珍惜民族和睦共处的良好氛围。许多汉族同胞都自觉地随顺回族的生活习惯,回汉通婚的家庭里,汉族的一方都是随顺回族生活习惯,一家人相亲相融、和睦共处。在对待宗教礼仪上也是如此,婚丧嫁娶一律遵从回族风俗习惯。在街道、在社区,许许多多回汉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
刘丽娟是位汉族姑娘,嫁进回族家庭已逾十年。刘丽娟张口闭口我爸我妈,刚开始邻居们还以为说的是她自己的亲爹亲妈,后来才知道她指的是公公婆婆。刘丽娟不仅孝顺公婆,而且非常尊重回族的民族习惯,每次回娘家,她一定要带足食物,不吃娘家的一口饭,惹得自己的父母一通埋怨。每逢提起这个好儿媳,婆婆都要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娶到这样的儿媳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和谐之花,美在发展
走进常营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宽阔纵贯东西的商业街,两侧清真商业网点鳞次栉比;五百年历史的清真寺修葺一新,依旧雄伟巍峨;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居民小区,勾画出一幅民族团结共融、和睦共处的和谐画面。
穆怀敏老人今年73岁了,住在常营乡60多年,老人见证了常营乡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历史进程。老人常常讲起早年间常营的一句顺口溜:“常营有三宝,推干葱、拉洋车、卖干草。”这正是当年常营的真实写照。“以前这里是出了名的穷,人们除了种地只能靠三种方式挣钱:卖葱、拉洋车、卖草。”提起常营的过去,穆怀敏老人唏嘘不已:“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去哪玩了,没那个心情,也不方便,坐个车都得绕很远的地方。”但是说到现在,老人笑不拢嘴地说:“这几年常营发展得太快了,楼房起来了,路也修好了,家门口就有公交车,路也是四通八达,去哪都方便。你看,去城里都用不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想到城里买东西、去景点玩玩,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可以畅游四方了。这可是我们这辈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用一句话说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和谐之花,美在幸福
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之时,在常营乡居住的各民族群众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常营郊野公园,或跑步打球,或挥刀舞剑,或打拳练武,或舞动空竹,热火朝天的健身景象构成了常营乡一道独特的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风景”。
以前常营的各族群众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而平淡的生活,现在的常营人日子越过越红火,业余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常营的繁华从路边的店铺就能看到,以前路边就是农田,现在路边都是商店、饭店,卖什么的都有,缺什么东西家门口就能买到了。”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常营三村的何其元老人十分知足,他说,以前是穷怕了,现在我要好好锻炼身体,争取多活几年,多享受享受好日子。
饮水思源,常营各族群众始终坚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常营民族团结稳定的局面,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和谐之花,美在安定
绿瓦灰墙,雕梁画栋,常营清真寺像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每逢周五,数百名穆斯林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安静而虔诚地倾听阿訇的宣讲,常营乡一片安宁与祥和。
据寺内丁阿訇介绍,常营乡政府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完成了常营清真寺二期改造工程;投资650万元兴建了一处专为回族群众办丧事的场所——穆斯林服务中心;在清真寺东侧和北侧兴建了占地11000余平方米的寺前广场,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信教群众从事宗教活动。
在常营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和睦生活在一起,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从没有出现过因为民族生活习惯而引起的纠纷。在常营民族特色街上,清真超市、清真餐馆、清真茶庄等老字号商店遍布于街道两侧,清真食品一应俱全,所有牛羊肉生产和供给都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社区单位、学校及幼儿园也都是清真伙食。两年来,经乡政府协调,常营清真寺民管会先后对进驻本地区的京客隆常营店、海天一色海鲜城等8家单位近1500名员工进行了民族政策和回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宣传培训,避免了日常生活中民族矛盾和纠纷的发生。这些做法,使少数民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在常营这个各民族心连心的幸福大家园里,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花将越开越美丽!越开越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