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北京市优化涉侨政务服务流程,推出十项便民举措,真真正正为民办实事。
1.规范审批流程。调整网上系统审批流程及人员,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完善事项管理系统统筹要素模板。迅速推动了精简成果在政务服务全流程中的落地实施,实现了政务服务“轻装上阵”,使审批工作更加开放化、规范化。
2.压缩办理时限。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压减涉侨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的基础上,今年将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和华侨身份证明三个办理量较大事项的审批时间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更加便民、高效。
3.延长申请期限。考虑到受疫情影响,申请人开具驻外使领馆认证书有一定困难,经与市高招办沟通协调,将“三侨生”高考加分身份确认的申请期限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4个月,给考生家长预留充足的时间准备相关材料。
4.开展延时服务。认真落实法定工作日“早晚弹性办”、“午间不间断”以及“周末不休息”的延时服务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办事“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的突出矛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5.推进联审联办。协同市政务局技术部门,有效运用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统筹16个区委统战部共同开展涉侨审批事项跨层级联审联办,全面推进区级平台与市级审批平台网上系统联通,协调解决数据传输等技术问题。
6.推进全程电子化。推动审批业务电子印章及电子证照应用工作,完成本年度电子证照实施应用更新。对市、区两级涉侨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保管期限、容缺配置、共享权限统一配置标准。
7.推进数字化应用。完成市级事项在市统一申办平台中的对接工作,达到适应公共大数据汇聚融合和共享应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涉侨政务服务数据质量,完成涉侨数据清洗工作。编制涉侨政务服务数据资源目录,对事项基本目录、实施清单、业务办理的最小颗粒度进行梳理,完成在北京市大数据平台上目录区块链上链技术发布工作。
8.提升公开透明度。按照国家“双公示”归集公示标准要求,及时对行政决定结果在本单位和“信用中国(北京)”双公示数据系统进行公示,做到了依法依规,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9.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起草《涉侨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按照申请材料真实完备、程序依法规范,认定合法准确的要求,坚持效率和质量并重,做好事中监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北京市侨务工作涉侨审批事项“风险+诚信”事中事后监管效率和质量。
10.贴近侨胞主动服务。完善涉侨政策公开工作,在首都之窗、首都统战和各区政府门户网站上传补充侨务政策,以方便群众办事查询。对《北京市涉侨法规政策宣传手册》等有关办事指南进行修订完善,并发放至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和各区委统战部进行宣传。深入基层,到社区街道、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侨务资源集中的地方送政策,送服务。
截至2021年10月,北京市区两级政务服务窗口,共接待答复各类咨询近2500件,办理各类审批57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