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荣获2016年度十大“北京榜样”人选。
为病人舍己忘我
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作访问学者期间,张晓艳勤学苦练,看美国医生做外科手术治疗皮肤癌,午餐只用两三分钟吃几块饼干,一直坚持到晚上8点;周末、晚上坚持看病理,在三面环海的旧金山,连续几个月都没去看看大海,也没出去看过风景。
她总是急患者所急,帮患者所想,一心一意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慰藉心灵,抚平伤痛。在疑难重症、慢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中,医德医术获得广大患者高度认可,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北京地区优秀中青年医师奖和国家卫计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德技双馨“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并被收录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人民好医生跟诊记》。
为进一步促进社区医疗机构发展,2015年3月5日,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者委员会等协助下,张晓艳倡议发起成立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志愿团已拥有遍及全国各大三甲医院900余位专家志愿者,并先后组织百余人次专家走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郊区福利院和基层社区,广泛开展义诊、健康知识普及、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基层医院疑难病会诊等活动,让偏远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见到了医生,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
志愿团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经常是人山人海。张大夫连续工作不休息,眼睛涩地都睁不开了,就转过头闭上眼休息半分钟。还有一些患者追到北京来看病,没挂上号,就直接到诊室找张大夫,她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们加号,并为他们仔细看病。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除了科室管理,还有教学与科研活动。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3名,她还带领研究生,积极投入研究。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委银屑病研究基金四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两项,获得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归国人员临床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基金一项,局级课题两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临床论著和疑难病例报告50余篇。成功组织和主办了“国际银屑病学术论坛”,请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就国际银屑病诊治最新进展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各自的诊治及研究经验,开展合作研究,为揭开银屑病发病的神秘面纱提供契机。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上主持与发言。
为民生建言献策
2012年,张晓艳当选为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此时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作访问学者,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与医学院、国内工作单位联系和办理好请假手续,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国参加2013年1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与选民座谈时她说,自己把当选代表视为至高荣誉,把代表职务视为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结合专业经历,张晓艳认为我国医生的培养模式尚未实现同质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与大的综合类医院相比,医生的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职业保障差别很大,导致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留不住医学人才。“以美国来看,无论是社区家庭医生还是综合类医院的医生,均采取了‘4+4+(3-5)+(2-3)’的培养模式,即4年大学,4年医学通识教育、3至5年住院医培训教育、2-3年专科临床实践,在待遇方面也与综合类医院的医生差别不大,使得医生能够留在社区层面。”为推动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她提出了“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看病难”的代表建议,后经全国人大代表转交给国家有关部门作为重要工作参考。
作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她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无论多忙,她都要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参加代表活动;利用工作之余和下夜班的时间走访联系选民,认真记录选民提出的意见和诉求,反馈给政府部门协调、督促解决。几年来,她参加视察调研与联系选民活动30多次,提出了“解决京承快速路噪音扰民问题”、“在朝阳区安定路与北土城东路交叉路口修建行人过街地下通道”、“治理空气污染PM2.5”、“建筑垃圾治理和消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科学养老机制建设”、“落实司法改革,完善我市两院职业保障”等代表建议和议案,促进了相关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